当前位置:

【中新网】娄底市娄星区朝阳村:“后进村”跃变“后劲村”

来源:娄星融媒 作者:刘艳琼、张政 编辑:肖慧 2022-07-15 08:59:23
—分享—


图片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出自《诗经》大雅篇,也是娄底市娄星区石井镇朝阳村名字的由来。因其南临凤冠山,状如凤冠,而山下多生梧桐,故取“筑巢引凤”“丹凤朝阳”之意。然而,在2021年以前,这个被赋予美好期许的村庄一直处于“无集体产业、无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差”的状况,在镇里的各项评比中一直吊车尾。2021年,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了以吴艳艳为支部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路上阔步前行、“后劲”十足。

 党建领航筑堡垒


图片


(焕然一新的朝阳村村级服务中心)

“我们既然选择了当村干部,就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要扛起肩上的担子,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才能干好工作、干出成绩。”一上任,吴艳艳第一件事就是找村干部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心声,提出自己的规划想法,把村干部的为民意识立起来,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找回来。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吴艳艳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无法管人。打通村干部的思想关后,她开始大刀阔斧的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一方面,抓人员。实行村干部上班签到制,规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明确办事程序,落实村干部服务群众制度,做到人常在、门常开、事常办。另一方面抓制度。严格执行“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四议两公开”制度,民主公开议事,让群众监督村干部、党员,并进行民主评议。此外抓管理。严肃党组织生活,抓实党员积分管理,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干部务实了,形象树立了,村民的心也逐渐回来了,大家干事创业的那股劲又有了。

环境整治增颜值


图片


(村民们在小广场闲话家常)

“每个人先把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搞好,自己住得舒服了,村里自然也会变得干净整洁了。”村级建设和发展,村民是主人,为了改变朝阳村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建设美丽家园的大潮中来,吴艳艳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干群齐心搞建设的劲头更足了。朝阳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村民对屋前屋后进行全面大扫除,卫生整洁情况大为改观。同时,村里积极向上级争资争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50万元,对全村深水井配套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投入10万元,硬化了通组公路,完成厕改70多户;在村部小广场周边开展植绿增绿补绿行动,打造花园式样板,为村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和以前相比,如今的朝阳村“颜值”飙升。笔直的村道、整齐的树木、干净的小巷,村民的幸福感明显提升。“村里现在环境非常好,又有娱乐的地方,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村民曾和艺谈起村里的变化很是骄傲。

  产业发展促增收


图片

(屋场会上干群共话产业发展)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村,朝阳还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做强集体经济。”人心齐了,村里环境变好了,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厚实集体经济,成了吴艳艳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

她多次召开屋场会,充分听取村民们对村级产业发展的意见,集思广益,同时还组织人员到安化、武汉等地考察产业项目,最终确定了种植黄精和蔬菜一个长期、一个短期的产业发展路径。

敲定思路,说干就干。通过投票,吴艳艳把村里二十年前承包给各村民的山林签收回来,并流转土地近30亩,建设了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种下了近50亩的黄精。新建的蔬菜基地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000多元,三年后黄精丰收时,预计可以增收近50万元。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的就业,“我们60多岁了,到外面打工没有单位收啊,到村里做事可以赚点钱,又可以照顾家里。”现年62岁的颜桂南在基地务工,每年可增收30000元。


图片


(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

“下半年,计划再种60亩黄精,壮大集体经济,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谈起今后的规划,吴艳艳信心满满。


来源:娄星融媒

作者:刘艳琼、张政

编辑:肖慧

本文链接:https://www.ldlx.com/content/2022/07/15/115250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娄星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