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在扶贫一线 | 顺口溜里的“李队长”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志慧、张政、倩倩、刘艳琼 编辑:郑磊 2020-11-20 15:29:19
—分享—

《扶贫记·扶贫有感》

扶贫队长李亮恒,娄星派驻至撑田,

脱贫致富来指导,区镇干部个个能,

不忘初心为百姓,各项工作永向前,

牢记使命跟党走,日夜操劳不着眠,

脱贫攻坚显成效,村民人人不缺钱,

帮扶撑田有三载,农民生活似过年,

区镇领导真英明,敢教我村换新天。

这是娄星区水洞底镇撑田村66岁老党员付森强写给区农村经营事务中心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亮恒的一首“顺口溜”。说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付森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农闲之余就编写了这首“顺口溜”点赞扶贫干部,感谢党恩。

99f08bf43651875b1a5b746565dbd0c (1)_副本.jpg

撑田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34户16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240人,耕地面积1011亩。2018年4月,娄星区农村经营事务中心进驻撑田村进行帮扶。“你们来扶贫,可以给我们致富,脱掉贫困的帽子吗?”村民的期待,成了压在帮扶工作队员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作为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支书的李亮恒,接到驻村任务的第一天,简单收拾了行李,就一头扎进了村里。

为迅速了解全村经济形势,全面掌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李亮恒在村干部的陪同下着手入户了解情况,不到一个月便走遍了13个村小组400多个农户。

5360259efc12375a3d016178faf28da_副本.jpg

要脱贫,发展产业是必由之路。撑田村有连片千亩农田,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李亮恒萌发了整村土地流转的想法,和村支两委一商量,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让农民自愿流转自己的土地?李亮恒磨破了嘴皮,一户一户做工作,屋场会议都开了五六次。“更多要争取的是中间派,这些人对土地集约流转的态度比较犹豫,主要是对外来人和新事物顾虑较多”,在李亮恒看来,要破除思想障碍,最重要的是多跟村民讲利害、摆道理。

15955148e7c19ddff95d040a91b303c_副本.jpgfd848da5977c5e6ffa9eb3bbf24e992_副本.jpg

“发展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从发动到签订协议全程不到20天的时间,同时在全区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组级经济合作社并全部登记、赋码、设立账号等工作……在李亮恒的带领下,撑田村成为全区第一个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名义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村,并与区城乡投签订再流转合同,由城乡投转租给娄底春秋高科农业公司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撑田村真正让“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力量。全村贫困户仅流转费一年就有12万多,有效解决了2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4000元,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在区农村经营事务中心的帮助下,今年撑田村在产业帮扶上实现三个全覆盖,即产业分红(3家入股公司每人每年分红540元)、产业发展(每户发放架子鸡18只,预计增收1800元)、土地流转(人均流转耕地0.8亩,增收400元)全覆盖;落实教育助学46人,雨露计划8人,无一人辍学;医保参保率100%、全部享受特惠保;新增低保对象2户5人,做到应保尽保;完成危房改造37户103人,验收合格率100%;全部安装自来水到户,保障饮水安全。

同时,撑田村通过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着力加快美丽屋场建设,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让老百姓过上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

在撑田村村部二楼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一张办公桌,一张简陋的单人床的就是李亮恒的住处,几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随手翻了翻,这些日记的内容颇为庞杂:有扶贫产业的发展思路,有调解矛盾的经验总结,有走访贫困户的情况了解。

“李队长时不时要到家里来坐坐,问我们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都能帮我们解决好,他太好了。”73岁的颜桂英老人说到帮扶工作队的工作时赞不绝口。

“驻村帮扶工作不仅仅是为扶贫而工作,更应该为广大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头等大事,只要将老百姓的事办好了,其他什么事都可以办好,这样才达到了驻村帮扶工作的真正目的!”这是扶贫路上李亮恒的朴实担当、信念坚定。

看到撑田村的破茧成蝶,李亮恒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希望有更多的“造血”项目为撑田造就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摄影/文字 杨志慧  张政 配音/刘艳琼 制作:陈倩)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志慧、张政、倩倩、刘艳琼

编辑:郑磊

本文链接:https://www.ldlx.com/content/2020/11/18/85926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娄星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