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娄星区全面推进“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将全区144个行政村细分为1042个屋场,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探索“三屋同治”乡村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星’屋场”系列报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来关注杉山镇桐梓村桐梓铺屋场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秋日清晨,走进娄星区杉山镇桐梓村桐梓铺屋场,一片规划整齐、生机盎然的智慧共享菜园映入眼帘。菜地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田埂边,几位村民正熟练地进行管护。

(流转后的智慧共享菜园。)
这片充满现代化气息产业基地的“蜕变记”,还得从半年前的一场土地流转“攻坚战”说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随着桐梓铺屋场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后,村“两委”将目光投向了屋场经济的发展,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打造智慧共享菜园项目。然而,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付白福、刘小江、陈元和等几户村民的承包地虽面积不大,却恰好处在规划的核心区域,成为项目连片发展的“最后障碍”。
“地是我家的,流转给别人后,还是我的吗?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我不搞。”项目初期,付白福的态度十分坚决。像他一样,几位老农恋土情结深重,对土地流转充满疑虑:怕失去土地,担心补偿不公或承诺落空,也舍不得那几分能随手摘点小菜的自留地。

(智慧共享菜园蔬菜长势喜人。)
面对阻力,桐梓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带领村“两委”成员、屋场理事会理事长和屋场党小组组长沉下身子,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一辈子的依靠,换谁都要考虑下。光讲大道理没用,要了解他们的诉求,一一化解。”陈建军在工作会议上强调。
策略随之调整。村干部带着政策文件、标准合同,分头入户,坐板凳、拉家常,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针对“怕地没了”的核心担忧,村干部反复解释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强调流转的是经营权,承包权始终在农户手中,并用规范的合同文本逐条说明,明确流转期限、权利义务和到期处理方式,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除了法律和合同的保障,村“两委”还设身处地为农户着想,拿出了更贴心的方案。针对农户“吃蔬菜不方便”的顾虑,在项目的边边角角划出一些零星地,让流转户有地可种。同时,承诺智慧共享菜园建成后优先聘用流转户参与管理,让他们不仅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远远多于以往。
真诚的沟通、透明的政策、惠民的措施,一点点融化了老付、老刘、老陈等人心中的坚冰。从最初的坚决抗拒,到将信将疑,再到最终点头同意,他们的转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扫清了最大障碍。
随着关键地块的成功流转,智慧共享菜园项目得以迅速推进。如今,昔日的“巴掌地”已整合成片,配备了智能灌溉、可视化监控等现代化设施,通过认领种植、休闲体验、订单配送等运营模式,效益显著提升。这一转变,不仅用活了资源,更探索出了一条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权益的可行路径,成为娄星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李思思 李宏伟 廖丰仪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