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的薄雾还未散尽,75岁的刘和升已弓着背在屋前的菜地里除草,布满老茧的双手握着锄头,动作利落而熟练。屋内,佝偻着身子的妻子张学华坐在板凳上择菜,90岁高龄的岳母朱金英静静望着菜地,晨光爬上他们银白的发梢,将三道影子投在地上——一弓一弯一静默,却拼成了完整的家。
这个被村民称为“铁肩膀”的老人,用四十余年光阴诠释了何为责任与坚守——照顾病妻、赡养岳母、直面命运重击,他用双肩扛起三重人生重担,书写了一段质朴而坚韧的传奇。
不离不弃的坚守:“她嫁给我,我就要负责到底”
1975年,刘和升与妻子张学华结婚,婚后虽不富裕,但夫妻俩勤恳务工、养育儿女,日子平淡却温馨。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4年,29岁的张学华因一场手术导致脊椎严重变形,身体逐渐蜷缩成“折叠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刘和升没有退缩:“当时一副中药就要6块钱,我月工资才58块,但只要能治,我就得拼到底。”
刘和升蹲在地上耐心为妻子修剪指甲,动作轻柔而专注。“这些年,田里种菜、挖土、除草都是他一个人干,回来还要煮饭给我吃……”提及丈夫,张学华声音哽咽,抹着眼泪说,“他从来不发火,是个好男人啊!”这些年间,刘和升像陀螺般连轴转,早期不仅要下地务农,去水泥厂打工挣医药费,夜里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照料妻儿。
如今,张学华虽仍无法直立,却能缓慢移动,坐在凳子上剥豆子、择菜。刘和升说:“她身体是嫁给我后坏的,我要负责到底,她要是先走倒是福气,留她一个人谁来照顾?”
勇于担当的品格:“岳母也是母亲,照顾她是我的责任”
2025年2月,刘和升不忍看到90岁高龄的岳母朱金英一直独居,将她从湘乡市壶天镇接来同住。尽管自家条件拮据,他却说:“岳母也是母亲,只差一个字,照顾她是我的责任。”面对他的悉心照顾,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
傍晚,三人围坐在老式电视机前,张学华握着朱金英的手轻声聊天,屋内暖意流淌。
这份担当不仅限于家庭。2023年村里修路,刘和升无偿让出自家土地,还主动为施工队准备饭菜。“他在自身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还杀鸡招待工人。”花溪村综治专干陈响感慨道,“七八十岁的人,还这么热心公益,真是难得!”村民也对他多年来的热心肠交口称赞:“这样的好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乐观坚强的意志:“保持乐观,日子就有盼头”
刘和升的乐观,是穿透苦难的一道光。1997年,老屋因年久失修倒塌,一家五口没地方去,他咬牙借债两万元盖新房,并制定“每年还一点”的计划,年底主动上门还钱,急的人家还会多给些。“我内心很乐观,心态好,身体就好。”他笑着说。
生活的重锤并未停歇——十几年前,外孙在广州因暴雨失踪,至今杳无音信。他女儿几近崩溃,刘和升强忍悲痛劝慰:“要养好身体,才有力气继续找!”如今,他仍坚信外孙在某个角落平安活着:“人活着,总得有个念想。”傍晚,刘和升坐在门槛上剥玉米,妻子在一旁陪着他。远处山峦起伏,夕阳将他的背影镀上一层金边。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位老人用慢镜头般的生活诠释了责任的重量。它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晨昏交替间那碗始终温热的饭,在欠条还清时那声如释重负的叹息,更在九旬岳母睡梦中,他轻手轻脚为其掖被角的刹那。在这片土地上,刘和升的故事仍在继续——平凡,却足以撼动人心。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思思
编辑:郑磊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