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是上过战场的女英雄!”妈妈刘席珍已去世多年,但是每每说起妈妈的故事,儿子彭非亚始终难掩内心的激动。
1911年3月10日,刘席珍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枫田乡梅田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七岁那年,父母双亡,幼小的她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去世后,她便寄居于姑母家。
1929年,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安福县建立了工农政权,革命的星火点燃了刘席珍心中的希望。她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先后担任安福县东门乡妇女主任、区妇女委员,后在红军第三分区院(永新黄冈医院)任看护班长和排长。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她不仅是一名勇敢的战士,更是无数伤员心中的“白衣天使”。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硝烟弥漫赣鄱大地。刘席珍被调至红军第三分区院(永新黄冈医院)担任看护班长。这座坐落在永新禾山脚下的红军医院,是当时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生命方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医院条件极其艰苦,医护人员与伤员同睡通铺,用老酒代替麻药,以中草药结合西医疗法创造生命奇迹。
刘席珍不仅熟练掌握伤口包扎、草药敷贴等技能,更独创出一套治疗烧烫伤的土法妙招。在火线抢救伤员时,她总是冲在最前线,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将重伤员背回安全地带。1934年深秋,在掩护伤员转移时,她与部队失散。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不得不流落到长沙,寻找亲人,未果后,在娄星区万宝镇石埠村古塘组成家。
(刘席珍在娄星区万宝镇石埠村古塘组的故居照片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体弱多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子女,刘席珍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纺纱织布,勤俭持家。尽管自己从未进过学堂,她却坚定地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当儿子彭非亚考入涟源二中时,她毅然变卖家中仅有的一点家当,在助学金和乡邻接济下,将孩子送进了高中校门,让儿子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刘席珍不仅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更是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医者。她在红军医院学到的医术,尤其是治疗烧烫伤的土法绝招,让她在乡间声名远播,义务治好了无数村民的伤痛。作为村里第一任新法接生员,她二十余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从未出现过差错,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1987年12月,娄底市民政局文件批复,认定刘席珍为失散红军,享受红军失散人员待遇。当这一消息传来时,躺在病床上的刘席珍激动得热泪盈眶。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饱受苦难,刘席珍身体虚弱,晚年因高血压中风瘫痪,医治无效,于1987年去世。她生前常教导子女:“一定要听党的话,不忘党的恩情,搞好自己的工作,多为人民做好事。”这朴素的话语,是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刘席珍的一生,是苦难与辉煌交织的一生,是忠诚与奉献谱写的一生。在石埠村的青山绿水间,乡亲们传颂着她的故事:那位总把最好食物留给产妇的接生员,那位深夜为烧伤病人敷药的老人,那位面对批斗依然挺直腰板的革命者。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信仰,什么是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她已经离去,但她的精神依然在我们身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