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娄星区全面推进“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将全区144个行政村细分为1042个屋场,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探索“三屋同治”乡村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星’屋场”系列报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来关注万宝镇槐柳村槐柳屋场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我们这里以前道路窄,水塘四周杂草丛生,现在环境改善了,设施样样齐全,一出门心情都变好了。”说起万宝镇槐柳村槐柳屋场,村民曾军辉笑着说,这都是屋场建设带来的变化。
说到槐柳屋场的建设,还得从第一次屋场会说起。
“建设屋场是件大好事,我全力支持。”
“我愿意捐出闲置杂房来搞建设。”
“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爱护好环境。”
屋场党小组组长曾小平介绍道,屋场建设,是群众家门口的事。 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屋场党小组组织村民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统一思想,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响应。
79岁的老党员曾深仁得知要建设屋场,主动喊话第一个义务出工,为屋场建设添砖加瓦。村民曾毅、曾稼发、曾小平三人主动让出老宅基地300多平方米,用作公共用地,他们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大伙都很乐意。
一砖一瓦靠大家,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槐柳屋场自筹资金28万元,共同打造幸福家园。
(槐柳屋场一角。)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屋场越来越美丽,共完成1400多平方米的屋面改造,道路加宽600多米,拆除空心房600多平方米,安装仿竹围栏、农具摆放整齐、沟渠畅通无淤,通过区域自然景观、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闲置土地成了休闲娱乐的“微广场”,美丽屋场让小村庄有了“俏模样”。
屋场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干事的热情也更足了。
屋场原有一口老井,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长年日积月累的泥沙把出水口堵了,水量变小,每逢干旱季节,村民的基本生活饮水需求都无法满足。
屋场会上,修缮水井的建议一经提出,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同。党小组成员带头,村民主动投工投劳,清淤、整修、加固,工程进展很快。“每天都有七八个人过来义务帮工,个个干劲十足,现场欢声笑语。”屋场理事会会长曾远方说道,水井修缮既顺应了群众期盼,也是为民办实事。修的是水井,念的是情怀,利的是老百姓。
经过1个月的奋战,一口全新的水井竣工投入使用,村民喝上甘甜的泉水,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同饮一井水,就如同为一家人。即使天再热、人再忙,也得出一份力。”参与建设的村民曾新民说。
“开屋场会让我们与群众坐在一起、聊到一块,接的是地气,连的是民心,不仅政策宣传方式更为鲜活、生动,还提高了为民办事的工作效率,老百姓很感激,我们也有一种被肯定和认可的幸福感。”曾小平说道。
随着屋场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家对幸福家园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屋场还鼓励村民把房前屋后的空地都打造成小菜园,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由”,还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每月还会进行环境评比,每家每户都不甘落后。
(文化宣传栏。)
为巩固屋场建设成果,共建共享共管美丽家园,槐柳屋场还制定了屋场公约,就乡风文明建设、屋场治理等工作推行“积分制”管理,实行一户一档,通过逐人逐户积分动态管理,充分激发村民自主管理的内生动力,引导大家养成爱护环境、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让居住环境更加美好。
槐柳屋场积极推崇孝德风尚,口口相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年,屋场志愿小分队队长刘喜鹏都会带着队员对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看望,送药送菜。同时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整理绿化、清理杂物、清除垃圾等,提升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依托屋场会这一有效的治理平台,党员带头、群众自治,纾民困、解民忧,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发言人”,幸福感更强了。
目前,槐柳屋场的卫生厕所覆盖率、家禽圈养达到100%。路净、水清、景美、人和成为屋场和美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丹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