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这简短话语如金石之声,为选调生投身基层熔炉指明了方向。在街道村部这方离群众最近的“田埂”上,干事担事绝非空洞口号,而是选调生成长之根、价值之锚,更是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
干事担事,是选调生在基层站稳脚跟的“压舱石”。 基层是矛盾交汇点、政策落脚点。选调生初入街巷阡陌,唯有以“干”字开路,才能赢得信任、融入乡土。无论是调解邻里纠纷的琐碎,还是推动蓝天保卫战的艰辛,又或是大年夜执行禁燃禁炮工作的坚守,每一次躬身实践都是对责任担当的淬炼。当年轻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俯身倾听群众“急难愁盼”,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便是在最深厚的土壤中扎下“为民”之根。这份“干”的实在,是选调生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真正成为“村里人”的必经之路。
干事担事,是选调生推动基层善治的“发动机”。 基层治理呼唤创新与活力。选调生拥有知识视野与专业背景,当以“担”字为要,勇于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关键领域开新局。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选调生可发挥桥梁作用——将晦涩条文转化为村民易懂的“大白话”,将数字化治理手段引入传统村务,用新理念激活沉睡资源。推动“智慧养老平台”进社区,以“共享菜园”模式盘活闲置土地,皆是“担事”的生动注脚。他们不仅解决具体问题,更以担当精神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成为激活“一池春水”的关键变量。
干事担事,是选调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系”。 基层天地广阔,是青年干部增长才干的“练兵场”。在直面复杂矛盾、处理棘手问题的过程中,选调生的政治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得以锤炼升华。每一次成功化解信访积案、推动一个惠民项目落地、见证一方村貌蝶变,都是个人价值在服务人民中的璀璨绽放。这份价值不在高楼广厦,而在百姓舒展的笑颜与乡村焕新的图景中。干事担事的过程,正是将“小我”融入时代“大我”,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满足人民期盼的交汇点上镌刻下青春印记。
让选调生真正“干”起来、“担”起来,既需个人内驱,也需制度赋能。上级组织当厚植沃土——在“严管”中压实责任,在“厚爱”中激励保护,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卸下“包袱”;同时强化精准培训与实战历练,助其练就“宽肩膀”与“真本领”。基层单位则需放手使用,敢于让选调生在吃劲岗位、复杂环境中“挑大梁”,在具体事务中“唱主角”。
选调生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数”的行动力,将“干事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街巷阡陌间,以实干诠释忠诚,把青春奋斗融入波澜壮阔的基层实践。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志博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