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娄星区县道X004线泉塘村路段上演了一场“科技感”与“实战性”兼备的高边坡滑坡应急抢险演练。从险情发现到道路抢通,智能信息化系统全程赋能,各应急小组协同作战,仅用1小时38分钟便完成全流程处置。对比过去依赖人工判断、电话沟通的传统模式,这场演练不仅检验了基层队伍的硬实力,更让科技在应急抢险中的核心作用愈发凸显。
智能系统“秒级响应”,数据支撑零延迟
“指挥中心,X004线泉塘村路段发现塌方险情!”上午9:30,公路巡查人员在巡查中发现险情,智能A1巡查设备在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同步进行警示提醒。车载视频系统现场高清图片同步传回指挥中心——系统自动叠加北斗定位(误差≤3米),同步调取该路段边坡地质相关参数,大屏上塌方位置、规模(约500立方米土石)及周边环境一目了然。
“过去全靠电话描述,‘大概在泉塘村附近’‘塌方量看起来不小’,光确认具体位置就得十几分钟,地质情况更是要等技术员到现场才能判断。”指挥中心内,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主任曹军看着实时数据感慨道。如今,系统直接传导报警信息,同步传出清晰的位置视频、图片及相关数据,让决策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为后续处置争取了黄金时间。
多组联动“按数作战”,智能调度显效能
“启动应急方案,各小组行动!”总指挥长谢国英下达指令后,熊福斌副总指挥长带领五支专项队伍依托信息化数据展开协同作战:
交通管制组依据系统规划的分流路线,20分钟内在200米外设置绕行标识并完成现场封闭,同步通过终端更新车流信息。过去靠人工踩点规划绕行路线,至少得花1小时,还常因对周边路况不熟出现“绕远路”“堵点卡点”等问题不再存在。
技术保障组操控无人机勘察现场,团队结合系统内置评估模型,10分钟划定100米危险区,提出“双向清理”方案——“无人机回传影像与系统历史数据比对,确认边坡上方稳定,可分两个作业面施工”。而传统人工勘察,技术员需携带工具攀爬边坡,单是评估危险范围就至少要1.5小时,还存在二次塌方的安全风险。
抢险救援组根据系统测算的塌方量,调度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进场,一声令下,两个作业面同步启动“双向清理”,洒水车配合降尘,作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以往全凭经验估算工程量,常出现设备调多了闲置、调少了误工的情况,单是设备到位后的方案调整就得多花半小时。
信息发布组通过系统对接平台,每30分钟更新路况公告,将“预计11时恢复通车”的信息精准推送,可以告知司机及时掌握路况信息,及时规划行程。
后勤保障组则依据系统统计抢险人员相关数据,精准配送物资,同时高效完成群众疏散。对比过去“多备总比少备好”的粗放式保障,如今物资按需调配,既避免了浪费,又确保了一线需求。
各环节依托智能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指令直达”,全程无缝衔接,这与过去电话联络、口头描述的“信息孤岛”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1小时38分抢通道路,科技赋能见实效
上午11时08分,随着智能系统回传“道路恢复通行”的实时画面,指挥中心大屏显示全流程处置完成。从险情发现到交通恢复,整个过程仅用1小时38分钟,而过去类似规模的应急处置演练,全流程往往至少要3.5小时。
“不仅要‘抢得快’,更要‘抢得准’。”谢国英在总结时强调,此次演练中,智能信息化系统让信息传递效率提升60%,决策失误率降至零,验证了“技术+人力”模式的实战价值。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提升系统自动预警功能,让“智能防线”更靠前,为农村公路安全筑牢科技屏障。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政 王智雄 李宏伟 罗 锦
编辑:罗锦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