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起,娄底市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聚焦娄星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推出“文化中国行—‘星’屋场”系列报道,全媒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暖阳和煦,石井镇荷叶村荷叶塘屋场的村民做完农活后,齐聚小广场休闲解乏。村民肖春娥开心地说:“屋场建好后,环境变美了,我们常来这里,聊天、跳广场舞,心情都变好了。”她对屋场建设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荷叶塘屋场俯瞰图。)
屋场怎么建?村民最有发言权。
“环境要干净!”“路要拓宽!”“要有休闲场所!”……在石井镇荷叶村荷叶塘屋场召开的屋场会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这件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
在面对面的交谈讨论中,屋场发展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村民建设屋场的热情也高涨。作为屋场党小组组长,今年70岁的老党员曾述辉退休不退志,主动担当屋场内的“美丽管家”,带动村民共建荷叶塘屋场。
改变,从人居环境开始。
曾述辉说,荷叶塘屋场是个大屋场,人员居住集中,中央的小广场原先是一处排放生活污水的水塘,村民经过这里都会绕道走,村民改造意愿很大。
集合村民意见,曾述辉与理事会会长曾建辉迅速行动,组织进行水塘清淤改造工作。首先用挖掘机清除塘底沉积多年的淤泥,并利用灌溉渠道将活水引入塘中改善水质。随后,对塘坝进行加固整修,并着手景观提升,池塘边栽上绿树,池中种植观赏荷花,使池塘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治理后的水塘“焕新颜”。)
水塘整治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自发筹工筹劳,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作为一名党员,我理应带头支持家乡建设。”党员彭一德全程参与。住在池塘附近的村民也相约轮流成为保洁员,负责打扫卫生。
整治后的水塘水质清澈,绿树环绕,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大家或在广场聊天,或绕塘散步,享受着美好时光。
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下,荷叶塘屋场投入资金35万元,危房改造11处,道路加宽320米、修整水塘3口、旱厕改造18户,建设小菜园8处、小鸡圈20处,整治小沟渠260米、绿化小广场、新增路灯16盏,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力度,消除了乱搭建、乱涂画、乱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
在屋场建设中,荷叶塘屋场坚持两手抓,一手美环境,一手强产业、促发展,积极探索“村集体+种粮大户+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屋场内各家各户晾晒新收获的晚稻。)
时下,水稻收割已进入尾声,屋场内各家各户都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割、晒谷。“今年是丰收的一年,日子是越过越好,现在就等着热热闹闹过年!”曾日主一边将晒干的新谷收拢装袋,一边高兴地说道。
今年四月份,屋场内成功创建了一个300亩的双季稻示范基地,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的模式管理。石井镇农技站安排技术人员从育秧、插秧、除虫、收割提供全程式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成片的稻田染上丰收的金色。)
“我们这里田土成片,又临孙水河有充足的水源,水稻种植条件好。”屋场内的“土专家”胡永东从农技站退休以后,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时常下到地里察看秧苗的生长情况、帮助农民解决稻瘟病等各种地里的“疑难杂症”。
荷叶村党支部书记刘再红介绍,今年双季稻示范基地实现了早稻亩产1000斤、晚稻亩产1100斤的好收成。
除了双季稻示范基地外,屋场内的娄底市荷叶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用来栽种猕猴桃、黄金贡柚、枇杷等经果树,并提供12个工作岗位,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
70岁的曾吉伯现在农业公司打点零工,有时一天能拿120元的工资。谈及这份工作,曾吉伯难掩内心的喜悦。他笑着说:“自己年纪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在这里学会了果树栽种技术,在家门口赚钱,也方便照顾患病的妻子。”
(传承百年的舞龙灯“舞”出传统年味。)
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除了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之外,还要增强幸福感。在荷叶塘屋场,有一项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新时代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年关的脚步日益临近,荷叶塘屋场的老老少少都怀揣着一份特别的期待——迎接一年一度的舞龙灯盛会,这是荷叶村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展现。
70多岁的曾洪生是村里舞龙灯的负责人之一,年轻时也是舞龙队伍中的佼佼者,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舞龙灯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现在传到了我这里,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一定要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在荷叶塘屋场,节日期间还组织划龙舟、祭祀龙王爷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无形中激发了大家的精气神。如今的荷叶塘屋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勤劳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罗锦 李思思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