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起,娄底市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聚焦娄星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推出“文化中国行—‘星’屋场”系列报道,全媒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秋阳似火,风景如画。走进万宝镇大塘村大塘湾屋场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画卷:远处青山含黛,近处清塘如碧,漂亮的庭院、整齐的树木、金黄的水稻、蜿蜒的道路相映成景。
大塘湾屋场共有农户52户、208人,曾经矛盾突出,道路坑洼,人居环境差,自治能力薄弱。然而,屋场建设让它“破茧新生”,实现华丽蝶变。
(基础设施大改善,村容村貌换新颜。)
屋场在建设之初,便遇到三大难题:定点难、经费难、操作难。
面对难题,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成员每人负责一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召开屋场会,倾听村民意愿。
“道路沟渠清淤要组织人员经常处理。”
“每家每户东西摆放要整齐,不能有垃圾。”
“要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学习如何垃圾分类。”
……
屋场会上,村民踊跃发言,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在深入交谈中,大家的感情逐渐升温,屋场的发展蓝图也逐渐清晰。
“屋场建设既要一个好班子带头,也要村民共同参与。”屋场党小组组长付明贤开完会便带头拆除杂棚,并无偿贡献出自家土地。他说,屋场会上讲的是“土话白话”,聊的是田头村事,接的是“地气”“民心”,我们积极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耐心倾听他们的建议意见,能让村民更好地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屋场建设,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大家都非常支持。听说缺人手,都赶来了。”付明贤笑呵呵地说道,每家每户义务出工10个以上,人人都是主人翁。
不到3个月,大塘湾屋场共新修水泥路400多米,安装护栏350多米,修建仿古墙500多米,拆除空心房2栋,维修加固山塘4口,修整菜园20余处,建设休闲广场1个,增设各类健身器材,卫生厕所覆盖率、家禽圈养达100%。
“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看花、吹吹风、喝喝茶、聊聊天。”正在院子里除草的村民付仁克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屋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在村民付仁克的庭院里,除了一盆盆花草、多肉植物外,还有他用竹子打造的水系景观。大塘湾屋场不少村民在庭院改造中秉持变废为宝、因地制宜原则,融入乡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元素,打造庭院微景观。
(美丽庭院一角。)
屋场是我家,文明卫生靠大家。随着屋场的变美,这样的意识逐渐树立。
朱松文是村里的五保户,屋场建设前,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家禽散养,党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帮他打扫卫生。慢慢地,他的认识开始转变,如今圈养代替放养,庭院旧貌换新颜。
屋场党小组和屋场理事会也根据大家的意愿,适时出台屋场公约,将圈养家禽、门前“三包”、友亲睦邻等内容列入其中,以党群连心“五联五帮五到户”为载体,积极推行“积分制”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充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引导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
“屋场作用发挥得好,群众积极性高了,工作做起来也就顺畅了。”大塘村党总支书记付绪忠说,现在,人人都是保洁员、宣传员、监督员,已成为大塘湾屋场每个村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屋场建设,融入乡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元素。)
村庄变美了,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腰包如何鼓起来?
在屋场党小组带领下,“靠绿吃绿”,屋场成立娄星区大塘渔业专业合作社,以资源入股、经营互助等方式发展草鱼、鲤鱼等养殖,壮大屋场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大塘湾屋场有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养鱼,平时经常有人过来垂钓、休闲,到年底会集中捕捞。”合作社负责人付新辉说,池塘面积约16亩,今年投放鱼苗2.2万余尾,预计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在家门口务工,离家近,还能增加收入,挺好。”60岁的脱贫户付文祥在养鱼基地负责给鱼喂养草料,一年下来,工资就有10000余元。合作社在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还组织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掌握产业发展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屋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添加了新动力。
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下阶段,大塘湾屋场将统筹资源,面向市场,打好文化牌、绿色牌,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屋场“小美”装点乡村“大美”。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丹
编辑:肖慧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