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宝槐柳村:重走“梨子路” 书写乡村振兴“槐柳”答卷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字:刘艳琼 摄像:张政 制作:倩倩 (实习)陈雨沁 编辑:郑磊 2020-12-22 17:25:50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1222145127.jpg

万宝镇槐柳村由原来的梨子、槐柳两个村合并而来,在50年前,这里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三个先进典型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梨子精神,创造了娄底迄今为止遗存的最大人工田,开凿的山塘依然是干旱缺水的槐柳村主要的灌溉水源。如今,依托娄星区委组织部的驻村帮扶,槐柳村干群齐心重走“梨子路”,书写乡村振兴的“槐柳”答卷。

产业发展,“智志双扶”致富有奔头

微信图片_20201222145134.jpg

乡村要发展,村民要致富,都离不开产业的加持。在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槐柳村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植350亩油茶林基地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以依托农业公司、免费发放种苗、以奖代投等方式,帮助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贫困户曾光华有6个子女,因病致贫的他在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种植红薯、发展红薯加工产业,家庭年收入可达6万元,并于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看到村里让自己的父亲成功脱了贫,曾光华的女儿带着同事们,为村里其他的贫困户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物品,以表达自己的反哺之情。“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儿子也能给我找个儿媳妇回来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幸福的。”曾光华捧着手中的“金饽饽”红薯,脸上笑开了花。

党员示范,“共建共治”村民有干劲


在自己动手建设家乡的劳动大军中,党员干部既是“主攻手”又是“领头雁”。槐柳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党员“带头干”引领村民“主动干”,真正让村民在思想意识上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有着45年党龄的卢国元是村里的老支书,如今虽然已经没有在工作岗位上了,但只要村里有需要,他永远是在建设家乡的最前线,村里的美丽屋场建设,他不仅带头出工出力,还积极发动村民群众共建共治。现在村里道路洁净,处处有花,亭台院落,赏心悦目,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多了。“每个人都是村里最重要的一员,自己把家乡建设好了,我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更幸福。”坐在美丽屋场的议事亭里,卢国元与村民们一同感受着这份幸福。

文化强村,“梨子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打造好村级文化建设,槐柳村以“梨子文化”为核心,将废弃的空心房改造成为“农耕文化馆”。向村民收集各种农具,尤其是老一辈在“农业学大寨”中遗留下来的榔头、犁耙、箢箕、扁担、煤饼模等用具,加以修缮、陈列,同时,将赵老支书和梨子人的相关报道、文件、历史记载、图片进行展示。农耕文化馆开门迎客后,不少学生、回乡的青年、来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在这一件件农具、一张张图片中,感受到槐柳村传承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梨子精神。

党建引领,“老中青”班子齐发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槐柳村以党建为引领,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在班子成员的搭配中,选用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村支书抓全盘,每个村干部划定责任板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对村级事务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让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实现1+1>2的效果。特别是在脱贫工作中,不仅设立了6个扶贫专干,而且要求所有的村干部必须全面了解全村贫困户家庭情况、产业发展等情况。“可以说在我们槐柳村,随便问上一个村干部,都能对村里的扶贫情况对答如流。”谈起村干部的业务能力,村支书李而立底气十足。这种“既分工又合作,中心工作一起上”的模式,让槐柳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微信图片_20201222145146.jpg

自娄星区委组织部进驻槐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通过党建促脱贫攻坚,强化班子建设,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组建劳务队设置公益性岗位解决“居家”就业;扎实推进危房改造,确保“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实施产业帮扶,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019年被评为全市文明乡村,2020年7月底,已成功建成区级“美丽屋场”两个,并获得娄星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文字:刘艳琼 摄像:张政 制作:陈倩 (实习)陈雨沁)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字:刘艳琼 摄像:张政 制作:倩倩 (实习)陈雨沁

编辑:郑磊

本文链接:https://www.ldlx.com/content/2020/12/18/87109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娄星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