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洞底镇撑田村,土地平阔,屋舍俨然,小到文化墙设计,大到休闲广场建设,处处都是亮点,点滴润透乡情。
撑田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34户16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240人,耕地面积1011亩。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撑田村以“全面创建娄星区村级党建示范点;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打造传统龙舟文化以及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盘活耕地资源,规模发展特色水稻种植。
转变思路,集中土地“用”起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的重要路径之一,依靠产业发展增收,成为撑田村在实现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一项。
在全区率先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赋码、开户等工作后,土地流转协议顺利签订,撑田村对全村997.2亩土地进行整体流转,按照500元一亩的流转费,全村贫困户仅流转费一年就有12万多。
土地流转后,帮扶单位娄星区农村经营事务中心牵头引进娄底春秋农业公司,将流转的土地打造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做好水稻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鼓励村民去基地务工,出租土地收入的同时,又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取得报酬,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新方式,闲置劳动力“活”起来
今年73岁的老人李加和身体还算硬朗,只要基地有活干,李加和就会去抛秧、除草、施肥,平时打点零工、养些鸡鸭、种点小菜。老人说,自己家中总共有4亩多地,全部租出去,一年可以收个2000多元呢,在基地做事一天也有100元的收入,腰包慢慢鼓起来了。现在孙子顺利就业,家中负担轻了,日子越过越好。
2019年,撑田村人均收入达13000元,村集体收入超过6万元。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真正让“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给撑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力量。
秋日微风,干净整洁的撑田村与绿树相互映衬,文化墙已成为撑田村的“代言人”和文明的“传播者”,村民享受到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方丹)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丹
编辑:郑磊
本文为娄星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