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打好“三场战”,扎实推进整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娄星区是娄底市唯一的市辖区,201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设1个乡、3个镇、7个街道(其中涟滨街道与大埠桥街道委托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共有行政村和农村社区103个、城市社区73个,总人口49.63万,其中农村人口18.3万。近年来,我区全面实施“生态美区”战略,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四年整建行动,致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在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荣获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十佳县市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建成“秀美村庄”118个,其中杉山镇万乐村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化名村。
在省市环保、财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14年9月,我区成功申报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24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3000万元。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年申报的农村人口数与《湖南统计年鉴》相关信息存在较大出入,实际到位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2014年10月以来,全区上下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自我加压,真抓实干,再次掀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高潮,累计投入资金25340万元,为计划总投资的110%。目前,各项整治任务已全面完成,提前完成项目验收,并获得了93.5的高分。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强化“四项保障”,打好农村环境整治保卫战
(一)组织领导保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工作作为实施生态美区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区“项目建设攻坚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工作经费,确保整治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研究制定了整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实行区级领导挂点督办、区直单位联点帮扶责任制,明确每位区级领导挂点联系一个村、每个区直单位定点帮扶一个村、每名乡镇(街道)干部驻点指导一个村,乡镇(街道)行政一把手为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四次,区委书记亲自督查调度,区长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其他区级领导经常深入挂点村具体指导,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有力有效推进。区委、区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乡镇街道工作点评会,调度项目建设情况、通报月度考评结果。
(二)运行机制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分解目标任务。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从娄星区实际出发,我区专门组建城乡综合管理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具体指导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环保、财政、水利、畜牧、林业、农业等部门按照《部门分工配合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全力支持配合。各乡镇街道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负责本辖区具体整治工程的组织实施,由环保站牵头指导和监管。各村(社区)设立环保卫生专干,负责组建保洁员队伍,落实村民自治机制,组织农户搞好硬化、净化、绿化、序化、美化建设。村保洁员和专业清运公司分别负责本责任区域的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和垃圾清运,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和“分级负责、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加强项目管理,规范操作程序。污水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由区级统一招投标,垃圾收集车、转运车等大宗设备设施实行政府统一采购;整治工程完工后,全区统一组织预验收。
(三)工作推进保障。为推动整治工作平衡发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出台了《娄星区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由区整建办牵头,对各乡镇、街道及其所辖村(社区)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工作实行每旬一督查一调度,每月一考核一讲评,每季一通报一奖惩,考核结果与专项资金拨付直接挂钩,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四)资金投入保障。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分工配合、资金筹措整合、农户投工投劳等方案,通过“六个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项资金。一是市级财政争取一部分。以全市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四年行动”和巩固创“国卫”成果为契机,争取市级财政解决专项整治资金5900万元。二是区级财政配套一部分。2014年以来,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5110万元。三是涉农部门整合一部分。整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秀美村庄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资金共1887万元。四是乡村两级自筹一部分。明确农村公共区域保洁费由区、乡、村三级分担,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费由区、乡两级按6:4的比例分担,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其他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乡镇自筹解决,乡村两级共自筹3545万元。五是农户投工解决一部分。农户“四改”、户用四池净化系统等工程建设大部分由农户自己负责,投工投劳3018万元。六是民间资本投入一部分,湘村高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投入畜禽养殖粪污治理资金3792万元;承接我区农村垃圾收运服务项目的湖南奇亚清洁有限公司、湖南智达物业有限公司自配垃圾转运车等设备,投入资金83万元。按照《娄星区整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使用。
二、实施“五大工程”,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
(一)生活垃圾治理工程。从完善村庄环卫设施和垃圾收运体系入手,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无害化处理。投入资金5460万元,新建户用沤肥池14293座、村用垃圾分拣站141座,新配压缩式垃圾转运车15台、道路清洗车3台、垃圾收集板车3956台、村用保洁车718台、户用垃圾桶46375套;同时,由市级财政投资,市环卫部门援建乡镇垃圾中转站5座,并对市垃圾填埋场进行改扩建。2015年7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区统一招聘2家专业清洁公司,将各乡镇镇区和所有行政村分类减量后的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娄底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 100%。
(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通过示范试点、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户进行改水、改厨、改厕,在原有散户简易化粪池15560个的基础上,改建化粪池33255座,新建四池净化系统10238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7处,完成投资9180万元。全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2%。
(三)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河道塘库治理,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投资2140万元,修建集中式取水点及户用水井保护设施9943套,设置界标、警告牌、宣传牌368块,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四)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专项整治行动和环保志愿者活动,全区统一划设了禁养区,强势推进禁养区内生猪退养工作,清退孙水、涟水河流域规模化养殖场103家。全力支持湘村高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湘村黑猪养殖基地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打造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基地。引导农户实行家禽圈养,推进沼液粪渣“上山还田”。督促养殖大户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新建沼气池3298座、其它治污设施178套,共投入资金5970万元。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养殖排污均达到环保标准。
(五)镇容村貌整治工程。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结合绿化娄星四年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秀美村庄示范创建活动。一是搞好绿化美化。借助市、区帮扶单位的力量,扎实推进联村建绿,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开展公路沿线集中整治,规范镇容秩序管理。二是推动立面出新。加强规划执法,规范农房建设,连片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风貌改造。三是打造特色景观。加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自然风光、特色产业、人本文化等打造生态文化景观。各级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在改善镇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了乡村旅游。
三、创新“三个模式”,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持久战
出台《娄星区农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管理办法》、《娄星区农村环卫设施设备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健全了农村污染防治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
(一)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根据我区实际,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监管、区转运、市处理”模式。一方面通过项目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及收运体系,实行垃圾收运市场化运营;另一方面,全力争取市政府和市城管部门支持,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区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同时,完善农村垃圾分拣及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成立了娄星区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指导各村建立了垃圾分拣站。区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与各村签订废旧物资回收协议,通过电话联系实行上门服务。各村根据农户居住情况,统一指定若干垃圾投放点,每个点布放相应的垃圾收集板车。经过农户初次分类和村保洁员再次分类后的不可回收垃圾统一投放到垃圾集中点,由专业清运公司运往市垃圾中转中心或卫生填埋场,市环卫部门负责集中处理。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实现垃圾不落地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二)立体化的监管模式。坚持从长效治理出发,着力构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一是组建乡村环保监管员队伍,每个乡镇(街道)成立了环保站,配备1名站长和1名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对各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考核;每村配备1名环保卫生专干,实行“村聘乡管”和专人专职,负责督促指导本村环保环卫工作。二是成立农村环保志愿者队伍,由各村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牵头,成立环保协会,经常性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文明卫生劝导、环境整治评议等活动,督促农户搞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等工作。三是健全村庄保洁员队伍,按照每100户左右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由各村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选聘若干保洁员。保洁员实行村聘村管、分片包干,负责各自责任区域的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垃圾分拣和环卫设施管理等工作,全区共配备保洁员576名。
(三)多样化的发动模式。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广泛发动农户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中来。依托娄底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娄星》报、娄星手机报、红网、娄星在线等主流媒体和网络,以专题专栏、公益广告、系列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工作措施,结合项目实施,各级共印发《环保倡议书》、《环境整治宣传手册》17万余份,制作宣传牌560块、宣传栏180多处,让广大村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么做好环保”,使环境整治工作逐渐深入人心。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育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是举办学习培训活动。整治期间,区、乡两级先后组织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8次,举办生活垃圾分类培训班、环保知识专题讲座72期,使环保卫生知识逐步得到普及。二是开展环保进校园活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从少儿抓起,在全区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月安排一堂环保卫生课、每年组织一次“我做环保小卫士”签名活动、举办一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每人写一封“给家长的信”。通过提升广大学生的环保卫生意识,进而带动和影响其亲友。三是深化村民环保自治活动。充分发挥驻村群众工作组、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环保协会的作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和环保卫生公约,坚持奖补激励与惩罚约束并举,引导和督促村民搞好“四清”(清洁家园、田园、水源、能源)、“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四化”(硬化、净化、绿化、序化)。四是开展美丽乡村评选活动。项目建设启动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示范创建、一手抓整体推进,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先争优,深入开展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和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了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年多来,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站在新高度,探索新途径,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编辑:娄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