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社区环境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工作
情况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统筹实施城区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从2012年10月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共计投入近1.1亿元,先后对中心城区47个社区内的135条背街小巷、82个弃管小区、30个城中村和8个城乡结合部实施提质改造和综合整治,共硬化路面34.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和危房760多处,整改旱厕2186处,改造排水管(沟)4.74万米,清理河道8公里,绿化空地2.48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80杆,治理乱种乱养1082处,配置垃圾收运车辆22台、洒水车5台、密闭式垃圾容器5500个,社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2、创新机制,全面实现社区环境卫生提质。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域。推动出台了《娄底中心城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清晰界定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的责任范围和实施主体,对社区环境卫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基本实现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环境卫生保洁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网格化巡查”模式,按照“作业管理精、网格管理实、区域覆盖全”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区公共区域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从2012年5月起,按政府采购程序公开招聘的5家物业服务企业陆续入驻5个街道辖区,全面接管了社区公共区域和弃管小区的清扫保洁服务;同时,全面推进单位院落及家属区和老旧开放式小区的物业化管理,进一步健全新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有偿服务收费措施,基本实现了对社区所有区域的无缝隙管理。全区共配备29台垃圾收集车和5台洒水车,加强垃圾收运和道路清洗。全面取缔了地坑式、露天式垃圾池,新配置垃圾板车544台、密闭式垃圾容器5620个,初步完善了社区垃圾收运体系。三是完善考评体系,健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制定了《娄星区社区环境卫生市场化管理考评办法》,形成了区级考核与街道考核相结合、日常巡查与月度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社区环卫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大物业管理经费的拨付及工作奖惩挂钩,考核分值90分以上的拨付100%、85—90分的拨付98%、80-85分拨付95%、80分以下拨付90%;对月度考核分值在85分以上、排名前三位的街道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对考核分值在80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街道处罚1万元。
3、理顺城管体制,全面推进城管执法进社区。持续开展社区市容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推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通过公开选拨、集中培训、严格考核等程序,成立了由64人组成的城管执法队伍和150人组成的社区城管协管员队伍,并于2012年5月31日举行了城管执法进社区启动仪式。为全面推进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印发了《娄底市娄星区城管执法进社区管理办法》、《娄底市娄星区城市管理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娄底市娄星区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办法》。2012年以来,组织城管队员和城管协管队员集中培训26次,市、区城管队员相互配合,落实网格管理,强化执法巡查,区街联动先后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220余次,取缔占道经营棚点1860处;拆除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招牌和破旧门店招牌3850余块;以社区为单位,对责任区域内的“牛皮癣”进行了地毯式清理,清除和粉刷覆盖“牛皮癣”320万平方米;规范管理菜地360多处劝退流动摊贩2130人次,捕杀家禽3460只。对社区“六乱”现象实行了严管重罚。
4、启动了廖家三组和长青三板组2个城中村的整体拆除改造,计划总投资7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职责职能不顺。背街小巷改造一直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建设规划,缺乏市级统筹和资金保障。背街小巷在建成或改造后,由于没有统一的交接管理规范,因而存在多元管理、无序管理的情况。有的因管理不到位,市容乱象突出,交通秩序混乱。
2、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我区仍有70多条背街小巷没有实施改造,道路泥泞,照明缺乏,安全隐患多,群众意见较大。据统计,共需硬化路面17万平方米,配套排水管道48公里,安装路灯1008杆,新建绿化带2.6万平方米,总投入约3400万元,市路灯处安装的路灯、创卫期间安装的410盏路灯和街道社区安装的路灯年久未修,急需进行维护。
3、社区市容乱象时有反弹。由于管理经费短缺、执法力量不足,“门前三包”、严管重罚落实不到位,部分背街小巷、弃管小区和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乱摆摊担、乱丢垃圾、乱搭棚点、违章饲养家禽等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治理。
娄星区城乡综合管理办公室
2016年8月15日
编辑:娄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