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星区垃圾处理情况汇报

编辑:娄星在线 2017-06-23 15:14:59
—分享—

娄星区垃圾处理情况汇报

 

    娄星区辖345个街道,共有141个村、56个社区(含1个乡镇社区),总人口43万,其中农村人口13万。近年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实施生态美区战略,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四年行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高位推动,强化专项整治、攻克难点问题,强化督查考评、实行重奖重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2013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十佳县市区20148月,成功争取到全省整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今年3月,娄底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城区生活垃圾由5家物业公司转运至市垃圾中转站,统一由市环卫部门进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户分类、村收集、区(乡)转运、市处理”。现将我区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生活垃圾产生量。据调查,目前,我区农村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乡镇中心区0.9公斤/日,村庄0.8公斤/日。一个1000人左右的村庄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290吨,一个15000人左右的乡镇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4400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随季节波动,夏秋瓜果蔬菜旺季和冬季燃煤取暖时,垃圾产生量较高,7、8月份是最高峰。

(二)生活垃圾构成。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由易腐类垃圾(橱余、果皮、植物等),无机类垃圾(渣石、陶瓷制品、建筑装修废料、灰土等)、废品类垃圾(纸类、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织物、玻璃制品、橡革制品等)和有害类垃圾(废灯管、废电池、农药容器等)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易腐类垃圾占45%,无机类垃圾占27%,废品类垃圾占25%,有害类垃圾占3%。按照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要求,易腐类垃圾绝大部分可用于堆肥,无机类垃圾大部分可就地填埋处理,废品类垃圾中的一部分可回收利用,有害类垃圾则需源头分离集中处置。

(三)现行农村垃圾处理方式。

20128月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四年行动特别是201410月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项目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一手抓集中整治和设施建设,一手抓机制创新和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使农村镇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一是形成了常态保洁机制。采取区补助、乡配套、村自筹的方式,按照每100户左右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指导各村建立了专职保洁员队伍,核定了卫生保洁责任区域,健全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检查评比制度。全区7个乡镇镇区和142个村(社区)共配备保洁人员628名,主要公共区域实现全覆盖、常态化保洁。

二是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680多万元,配置垃圾收集桶63500套、收集板车3500台、垃圾转运车14台,新建沤肥设施8640座、垃圾集中池1850座、垃圾分拣中心(站)78座。这为我区农村垃圾治理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是开展了分类收集试点。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采取竞争申报的形式,从全区7个乡镇和2个街道辖区内选定40个村作为示范创建点。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印发宣传手册、指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和奖惩措施,引导农户对生活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在农户分类减量的基础上,村保洁员入户收集垃圾时再进行二次分类,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转运量。

是建立了废品回收网络。区级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大多数村建起了垃圾分拣中心或废品回收站。区回收中心与各村签订废品回购协议,实行上门服务。

是健全了收运处理体系。将大科、黄泥塘2个街道所辖10个行政村的垃圾收运纳入街道大物管范围,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由物业公司承包作业。对7个乡镇所辖行政村的垃圾收运,全区统一招聘2家专业清洁公司,分别划定作业区域,实行捆绑承包和社会化运作。所需费用由区、乡两级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清洁公司负责将垃圾转运到市垃圾中转中心或垃圾卫生填埋场,由市环卫部门集中处理。该运行体系自今年7月建立以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使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娄星区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表

农村人口

已配备保洁人员(名)

已配备垃圾治理设施

垃圾收运处理方式

总人数(人)

户数(户)

收集桶(套)

收集板车(台)

转运车(辆)

沤肥池(座)

分拣站(座)

161800

63520

628

63000

3500

14

8640

78

村收集、乡监管、区转运、市处理

    二、我区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区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垃圾种类日趋多样化,分类减量推行难。农村的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垃圾种类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为主,发展到橱余垃圾、塑料袋、玻璃陶瓷、快餐盒、装修废料、废电池、废灯管等多类并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回收、不可降解,严格分类难度较大。

(二)农村垃圾出路问题未解决。近年来,各地虽然对生活垃圾采取了许多治理措施,但是由于未有效解决垃圾的最终处置问题,垃圾二次污染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娄底中心城区只建有1座垃圾卫生填埋场,且位于双峰县境内,垃圾运输费用较高,各村无力承担,只能自行寻找垃圾处置途径。于是有些村就在偏僻山谷随意倾倒,有的村在荒芜山地挖地掩埋,这种简易的垃圾处理方式既占用大量土地,同时由于缺乏任何防护措施,不但臭气四散、蚊蝇滋生,而且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还有的村则干脆在垃圾池内就地焚烧,由于垃圾分类不到位,加之露天焚烧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导致超标烟气和二英大量排放,对空气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现行政策法规也不支持此种垃圾处理方式。

(三)农村垃圾处理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亟待建立。虽然我区正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但垃圾收运每天都得进行,村庄分布点多面广,垃圾收运成本很高,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作保障。娄底市从2015年1月起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我区作为唯一的市辖区,不仅未按比例分享生活垃圾处理费,而且从乡镇拖运到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填埋场的生活垃圾要缴纳26元/吨处理费。经测算,全区农村地区每年的垃圾收运费用达400多万元,此项经费应由市、区、乡三级财政分担,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四)村民环保卫生意识有待提升在创国卫和城乡环境整建期间,大多数村都加强了环卫设施建设,也制订了卫生评比制度,但由于群众卫生意识不强,加上村级宣传引导不够、监管考核不到位,致使乱丢乱倒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加强垃圾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卫生文明素质。充分利用声、屏、报、网等媒体渠道和宣传标语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步骤、工作措施和重要意义进行全覆盖、多角度的宣传,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从政府主导实施向群众自觉参与转变,彻底摒弃乱丢乱扔、乱泼乱倒等陋习,真正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抓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农村垃圾产生量较大,从收集运输至中转处理需要很大的费用支出,乡村两级财力难以承担,而粗放式的收集处理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区级财政预算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收运处理;同时,逐步推行收费服务模式,减轻财政压力。

(三)制定治理规划,合理选择垃圾处理运行模式。我区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垃圾治理必须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用的处理模式,对城中村和城郊村可采用城乡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离城区较远、但交通便利的村宜采用户分类→村收集/就地处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的城乡协同模式;对远离城区的村,可建卫生焚烧炉,采用户分类→村收集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

(四)实行分类回收,源头减少农村垃圾产生量。每户配备1个垃圾桶,4个回收篓1沤肥池农户将生活垃圾按沤肥类、可回收、不可回收类分类投放。可回收垃圾细分为纸质废品、塑料废品、金属废品、橡胶废品、玻璃废品、危险物品由村清扫保洁员负责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由村统一收集,乡镇负责转运,其中建筑垃圾、煤灰等采取填路等方法就地处理。垃圾转运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城乡办统一招聘1~2业公司,乡镇签订转运合同,到村收集点定点收集,统一转运至市垃圾中转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共享垃圾处理费,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娄星区作为中心城区唯一的市辖区,负责除城市主、次干道和公园广场以外的所有区域,清扫保洁作业及监管面积达640万平方米,是市环卫处管辖区域的1.5倍,建议请求市里按比例分配生活垃圾处理费。同时,帮助我区在7个乡镇辖区内新建11座附带公厕的垃圾中转站,新配4台8吨和7台5吨的垃圾转运车,用于各乡镇辖区垃圾清运和乡镇中转站垃圾转运,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体系。

 

                            

                             娄星区城乡综合管理办公室

                              2016721

编辑:娄星在线

阅读下一篇

返回娄星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