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极为常见,人们来不及就医时,合理用药便成关键。口服中成药因疗效好、购买与使用便捷,备受大众青睐。但不少人存在严重误区,认为中成药毫无毒副作用,能随意服用。殊不知,随意用中药或中成药,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复杂的身体问题。因此,正确分辨症状、找准病因,合理用药极为重要。
中医药历经千年传承,药物使用遵循严格原则。中医将感冒定义为由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引发的外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等,病程一般 3 至 7 天。
如何区分感冒类型?中医给出 6 招:
一、看发热
测定体温,38.5度以下,发热后体温迅速降为正常的,或没有发热现象的,体感特别寒冷的,多属风寒。
而高热到39度以上,不感觉寒冷,甚至感觉到热的情况,一般属风热。
二、看舌苔
舌质淡红,苔薄白,多为风寒。
舌质偏红,苔薄黄,多为风热。
三、看咽喉
咽痒或者有轻微咽痛,咽喉无红肿现象,多为风寒。
咽喉红肿疼痛,甚至出现脓点、出血点,多为风热。
四、看疼痛
头重头闷,且症状主要出现在前额、太阳穴、后脑勺等位置,还常常感觉肢体酸痛,碰到寒风后症状明显加重,多为风寒。
而头部感到胀痛,脸颊发红时,多为风热。
五、看排泄
1.流清鼻涕多为风寒;流黄鼻涕多为风热。
2.痰白稀或呈泡沫状,多为风寒;痰白黏或黄稠,多为风热。
3.小便清多为风寒;小便量少,颜色比正常尿液深,多为风热。
4.大便稀,夹杂不消化物,多为风寒伴随食积;大便偏干或便秘,气味腐臭多为风热。
5.无汗,多为风寒;汗多,多为风热。
六、看季节
春季常见风热感冒,夏季常见暑湿感冒,秋季常见风燥感冒,冬季常见风寒感冒。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小儿病情变化快,风寒易转化为风热,且气候变化异常时,单靠季节判定并不精准,需仔细诊察、准确辨证、因证施治。
来源:湖湘中医
编辑:余苏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