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星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241篇扶贫日志及思考

来源:区纪委监委宣传部 编辑:娄星在线 2020-01-02 09:43:47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庄村地处娄星区双江乡北部,总面积7.9平方公里。一度以闭塞、贫困著称,贫困发生率达9.6%,让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也不敢相信有这样贫困的村庄,而在2017年,新庄村摇身一变,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在2019年,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为零。

  新庄村因何而贫?对于这样一个村子,又该如何去撼动,去改变?娄星区纪委监委驻新庄村第一书记谭湘林用241篇扶贫日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刻画出了真实的扶贫工作——远非想象中的容易。

  “我试图用这一篇篇扶贫日记去揭示贫困村脱贫的具体困难,去记录一个个脱贫的实际事例,去描写基层政府和普通党员、干部、群众、扶贫责任人为扶贫事业留下的美好故事、艰辛探索和困惑无奈。”谭湘林如此说,他在扶贫时写下的241篇日记里记录了新庄村的变化和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

  进村:在农村长大的他也不敢相信当时这里的贫困

  不是所有人都自愿扶贫,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值得理解:工作时间长、路途远、家庭照顾难、任务重、群众工作难开展、能否脱贫、待遇保障……但翻看谭湘林的这本日记记载到:“初心和使命:不要让新庄村村民守着‘金饭碗’(自然和人文资源),过着穷日子”,一句话就表明了其工作的决心与勇气、责任与担当,也覆盖了扶贫干部内心所有的顾虑。

  驻村的第一天,泥泞的村部办公楼、漆黑一团的湾场(方言:村民集居地)、深一脚、浅一脚的路面、岌岌可危的土坯房、晚上八点就鲜见行人的村庄,这种贫困,即便是在农村长大的谭湘林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天晚上,他辗转反侧。

  难眠的绝不会只有第一晚。因为扶贫工作,新庄村贫困户的困难、新庄村的发展和这位原本在机关上班的干部,有了密切关联。

  困境:村里的发展原来这么难

  在谭湘林的日记中,作为典型贫困村的新庄村一点点立体了起来。

  新庄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不多,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加上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习惯于自给自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致使发展动力不足。在双万公路修通前,双江是娄星区最偏远的乡镇,现在虽然道路已经修通,但贫困落后的巨大惯性依然停留在新庄村中,长期的经济文化落后、教育落后,意外致残、大病、读书问题压倒了一个个家庭。贺桂英,夫丧子亡,儿媳也很少回家,与孙子孙女相依为命。42岁的贺国庆,一身牛皮癣,让其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全靠65岁的母亲在餐馆的洗碗收入维持生活。尿毒症病人贺文芳,妻子、儿子均遭遇过车祸,负债累累。82岁的贺黄忠老人,土坯房子,向上可见天,向下可踩到泥……

  来村几天后,陆续有村民来村部反映情况,或称其家有病人、经济困难,或称其没有水用,或称其房屋要改造,凡此种种,要求工作队去他们家看看。也不断有村民来村部质问:为什么他家评不上低保?为什么他家进不了贫困户?也有部分村民敢于借村干部开会之机公开骂村干部办事不公、履职不力……

  谭湘林这才知道,原来一个贫困村,有这么多困难的家庭,村民的攀比思想如此之重、村干部的公信力如此薄弱。他把这些一一写进日记,并标注:新庄要飞得高、跑得快,需汇集和激发全体村干部的磅礴力量!

  弯路:在贫困村发展产业并不是件容易事

  脱贫攻坚战,产业扶持是可持续性脱贫的首选。事实上,在谭湘林的日记里,可以看到扶贫从理论落地到实践,并非那么容易。

  日记中,谭湘林将扶贫工作走过的弯路记录了下来:新庄村曾为贫困户免费配送了鸡、鸭、猪等畜禽,但因为成活率不高,引得贫困户怨声载道,“扶贫鸡”变成了“问题鸡”。后来,改由贫困户自行采购,村里视产出进行奖励,但贫困户为了得到奖励资金,拿别家的鸡来充数。谭湘林在日记中感慨:“猴子上树,一蹴而就,猪要上树,万难万难,村民思想不转弯,扶贫工作将是事倍功半。”

  他开始反思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并在扶贫日志中写道:“发展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否则,我们驻村工作队撤走后,已有产业会后继乏力。”

  蜕变:找准了贫困根源,找到了努力方向

  新庄村背靠洪家山森林公园,产业发展以种植红薯、养殖畜禽为主。辖区内有红军“虎将”贺国中烈士故居,有圣仙洞、茶马古道等自然资源,有特种珍稀养殖娃娃鱼基地。坐拥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驻村工作队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了“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沥青硬化村部前坪1248平方米、硬化公路850米、新装太阳能路灯80盏,维修38盏。全力实施贺国中故居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厕所革命”,改厕70个,拆除空心房25座。目前,贺国中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娄星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又是新庄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已成为娄底市一张响亮的红色旅游和党建名片。这一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村级集体收入得到长足的发展,预计今年可达12万元;还促进了新庄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如贫困户贺志群,在贺国中故居广场周边销售红薯片,利润就达4000余元。

  产业扶贫方面,该村引进湖南怡乐园生物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娃娃鱼特色养殖,引导贫困户免费领养,长成后保底价收购,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

  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新庄村的村民开始思考如何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贫困户贺志群摇出80斤蜂蜜,做出红薯片300斤,均被抢购一空;村民刘喜红开了家豆制品加工厂,他主动跟扶贫干部交流,寻找脱贫思路,工作队主动与法院、检察院等食堂联系,为其找销路,现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贺黄忠老人的土坯房已拆除,工作队为其申请土坯房改造资金,动员其儿子新建了一栋红砖房……

  目前,新庄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高,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显著增强。面对村里近年的变化,村民郭洪初感叹:“这几年搭帮纪委在这里扶贫,新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村民都找准了贫困的根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娄星区纪委监委宣传部)

来源:区纪委监委宣传部

编辑:娄星在线

阅读下一篇

返回娄星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