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净化孙水河、涟水河河道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娄星”。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治背景
涟水河源于新邵观音山,在我区境内流经石井镇(环江、松江、回龙、石江、江溪、水口),黄泥塘街道(东来、恩口),花山街道(观化、大桥、清潭、对江),大科街道(大屋、方石),总长35公里。河道两侧500米区域内有常住人口1.12万,日产生生活垃圾8吨左右;另有96家规模化养殖场,按2014年实际出栏生猪4.7万头计算,年产粪、尿量分别达1.5万吨和1.8万吨。
孙水河发源于涟源龙山,是娄底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在我区境内流经百亩乡(赛辉、荷叶、七步),万宝镇(清江、磨石、亚古、石埠、富冲、浒石),大科街道(大新、早元、三元、小科、黄泥、思乐、福潭、坪石、水洋、方石),总长28.7公里。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1.25万,日产生活垃圾超过10吨;现有14个规模化养殖场,年产粪、尿量0.5万吨。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大力加强“两河”流域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持续开展河道整治,有效改善了“两河”水环境。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两河”水环境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匮乏,“两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居民乱扔乱倒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等情况普遍存在,河道污染极易反弹。二是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到位,企业餐饮店违法违规排污现象屡禁不止,工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河流两侧500米范围内的养殖废水直排现象突出,大多数养殖场和散养户采用水冲式清粪,每年有近9万吨污水直接排入“两河”,导致污染量扩大。
二、整治目标
1.强化垃圾源头控制,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力度,确保“两河”流域范围内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建立河道保洁责任体系和水面漂浮物打捞机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确保“两河”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3.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确保“两河”流域沿线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整治重点
1.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加强“两河”流域村镇沤肥设施和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及有毒有害废品回收网络,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村镇污水处理,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分散式四池净化系统等方式,着力解决“两河”流域范围内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2.全面治理生猪养殖污染。划定“两河”沿岸500米范围内(含主要支流汇合处上溯1000米两侧相应范围)为禁养区域,限期关闭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督促可养区内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巡查监管机制。
3.强化饮用水源地整治力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推动水源地规范建设,完善保护区隔离带、标志标识设置,建立河道日常保洁及漂浮物定期打捞机制。
4.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结合生态乡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美丽村庄建设,深化“两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流域沿线风貌改造,加快建设流域两侧生态景观带。
四、保障措施
1.落实责任主体。“两河”流域的相关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是整治工作的实施主体。娄星区城乡综合管理办公室为整治工作的牵头部门。
2.明确责任分工。区城乡综合管理办负责制定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指导相关镇、村(社区)做好整治工作,牵头制订考核办法和考评细则,组织月度考评和通报;负责环境整治相关设施设备的采购及标识、标牌的制作,负责河道打捞垃圾和沿河两岸生活垃圾的清运;负责河道两岸居民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区畜牧局负责拟定区域内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区环保分局负责流域内小型加工企业、生产企业的排污整治和环保执法工作。相关乡镇(街道)、村(社区)负责宣传发动和整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负责建立健全网格巡查、信息反馈、常态保洁等长效机制,推进规范化管理。
3.落实整治经费。请求市政府落实解决2015年河道整治经费200万元,实行专款专用。
娄底市娄星区城乡综合管理办公室
2015年10月8日
编辑:娄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