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白酒量价双降,高档酒店现退订潮,饭后碗碟干净利落,各种节会精简节约……自习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稿件批示“浪费之风必须狠刹!”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此前,舌尖上的浪费,已成为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国民现象,从朋友聚餐到各种宴席,饭后残肴满桌、弃羹盈桶的“中国式剩宴”屡见不鲜……而较之国民浪费,公款浪费更加触目惊心。公务接待时鲍鱼鱼翅常上桌、茅台国酒不下桌、大鱼大肉剩满桌等浪费现象常不绝于耳目。这不仅是对粮食的极大浪费,更是助长部分党员干部骄奢之风的恶性规则。
如果说国民浪费是堪忧的民风,那公款浪费则关系到党风和政风。党风决定政风、民风;民风折射党风、政风。“官风正则民风淳”, 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才能弘扬党性,带动政风和民风。正如人民网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道德批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应着力于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迫在眉睫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是树立干部良好形象的标杆。干部形象好不好,老百姓的口碑说了算。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百姓与干部直接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间接了解。因此,树立清正廉洁、品行兼优的良好形象尤为重要。良好的形象是党员干部的生命,也是党员干部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内在要求。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排在第一位。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弘扬党性。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润滑剂。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人民群众之于党员干部,如同水之于鱼。而优良的干部作风则是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干民鱼水情的润滑剂。正所谓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凝聚党心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是巩固我党执政根基的磐石。俗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党员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要靠党员干部好的作风来实现。作风好,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作风不好,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好表率和带头示范作用,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意义非同寻常,且刻不容缓。加强干部党性修养,积聚党性正能量,成为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重要课题。
去虚克俭,加强干部党性修养
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广大党员干部首先得通过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以身作则,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产生号召力。
谨遵“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巨大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的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法宝之一。在新时期,“两个务必”并不过时,仍然是党员干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谦虚谨慎是我们待人接物时须持的态度,不骄不躁是我们处理事务时必备的素养,艰苦奋斗是我们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谨遵“两个务必”,是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应当具备的基本操守。
心怀“三个敬畏”。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这是李源潮同志对我们党员干部提出的“三个敬畏之心”, 要求干部要有危机意识,抓好自身建设,在奋发作为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敬畏历史是关键。敬畏历史就是要求我们的工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告诉了我们前人的功与过,告诉了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惟有敬畏历史,才能高瞻远瞩,才能居安思危,才能清风廉政。敬畏百姓是根本。敬畏百姓,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一切权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如果作风不正,脱离群众,我们的一切事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惟有敬畏百姓,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摆正自己的地位,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敬畏人生是标杆。敬畏人生,就是要求我们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苦短,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惟有敬畏人生,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切实履行职责,提升生命的质量,不虚度光阴,不负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敬畏,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自律。“天下事,成于惧而败于疏”。心怀“三个敬畏”,是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应当具备的心理素养。
严行“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后,转话风、改作风,成为党中央的积极信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党的作风建设确立了新的“风向标”。 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这八项规定,具体而实在,直接切入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中央领导人躬亲示范,带头表率,遵守“八项规定”,更是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固化为制度,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严行“八项规定”,是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应当执行的行为标准。
恪守“六个禁令”。继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出台后,党中央趁热打铁,出台了改进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六条禁令”。六个严禁仅扣当前党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亮出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中不能涉足的雷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以此为戒,增强自制力和防御力,不折不扣加以落实。恪守“六条禁令”, 是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应当遵守的行为底线。
两个务必、三个敬畏、八项规定、六个禁令,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从思想认识到行为举止,加强党性修养,应当牢记的准则。如何进一步弘扬党性,积聚党性正能量,则需要全党上下,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自上而下,作风建设积聚党性正能量
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传承党性正能量。中央政治局恪守“八项规定”、“六条禁令”,“要求别人先做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先不做的自己先不做”。党中央重拳出击,狠刹浪费之风,既传达了我们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亲民、为民的执政新风,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诠释,符合党心民心。
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注入党性正能量。风正好扬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尚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在本单位也应厉行节约,充分发挥一把手的示范效应。“一把手有责任感,班子才有责任感,班子有责任感了,下面的党员干部群众就会被带动起来。”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领导干部只有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才能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做好反腐倡廉的楷模和典范 。
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积聚党性正能量。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当践行科学发展观,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崇朴尚纯,树立廉洁、清正、高效的标杆形象,才能积聚党性正能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全民道德教育,激发社会正能量。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浪费无小事,杜绝“中国式剩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是一项全民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全民相互监督,进而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风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现象,才能激发无穷的社会正能量。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给人无限回味;而“舌尖上的浪费”却是丑陋的毒瘤,看之触目惊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所幸的是,我们的党中央已经高度重视并着手重拳整治这一顽疾,在全党上下开展了一系列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作风建设活动。我们的民众也积极响应号召,推行“光盘行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杜绝浪费之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要持之以恒,亦需要制度化,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惟有如此,才能激励清明政治,肃正党风民风,凝聚党心民心,释放党性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娄星区招商旅游局 梁花)
编辑:娄星在线